欢迎进入港澳资讯网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9月 22日 星期五
港澳资讯网
News Centres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核心素养时代下的知识、课程与课堂”国际课程改革研讨会在长春举行
2023-09-21 返回列表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9月13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举办了“核心素养时代下的知识、课程与课堂”国际课程改革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吕立杰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邬志辉为开幕式致辞。邬志辉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主要发展历程、现状与成果,并指出本次会议所探讨的知识、课程与课堂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变革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国际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新动态
 
  第一场主旨演讲由吕立杰主持。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刘月霞在题为“新时代中国课程新发展”的报告中,回顾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以及取得的显著成就,介绍了我国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说明我国此次新课标修订过程中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视角介绍了我国的课程实施,强调教学改革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必要性。提出教学改革要重点解决“谁想学”“为什么学”“获得什么”“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怎样评”等问题,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对深度学习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促进我国课堂教学改革。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教授邓宗怡在题为“二十一世纪核心素养的课程转换——把德国教学论纳入对话中”的报告中聚焦核心素养这一背景,分析了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核心素养话语与相关的框架结构。他以新加坡为例,介绍了该国在课程纲要中“注入”核心素养的相关情况,并且对此种关注知识经济、缺乏证据的转化方式提出了质疑。最后,他借助以化育(Bildung)为中心的德国教学论重新定位和思考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的转化与课堂上的教与学。
 
  美国马里兰州教育厅课程主管Jay McTighe教授在“聚焦‘大概念’教学”的报告中指出,大概念是抽象的(如概念、主题、过程和原则)、可迁移的、联结的。大概念的教学应该通过单元主题(Unit Topic)进行设计与实施。此外,他还提到深度学习需要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并介绍了意义建构的7个技能和35个相关工具。
 
  我国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新探索
 
  第二场主旨演讲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唐丽芳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作了题为“新课程需要新教案”的报告。他指出,旧教案难以承载核心素养的培育,存在教学目标设定不见素养、教学设计不见学生等问题。由此,他提出要从学校育人的角度构建方案、学生与教师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基于课程标准、教材等规划学期课程纲要、设计单元学历案,从“想得到的美丽”到“看得见的风景”再到“走得到的景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在“知识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报告中强调,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教育的基本追求。而创新人才的品质须从知识学习中培养,知识学习是创造力养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前提,并且有结构的知识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她还更进一步强调深度学习与主动活动,从而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马云鹏的报告主题为“基于结构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在对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教学设计框架。他阐释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强调课程内容结构化与单元整体教学的内在联系。并由此提出基于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要提炼主题大观念,梳理系列单元;整体分析学习内容,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体现知识与方法迁移的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教学
 
  第三场主旨演讲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广主持。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尹弘飚作了题为“AI时代课堂教学的可能途径”的报告。他指出,AI时代的课堂与教学要关注强效学习经验(Powerful Learning Experience)。在这一视角下,学习是学生自主地投入和理解;教学是创设环境引出深度学习经验;知识是一种有用的结构或逐渐完整的“故事”;教育则意味着反思并发现学科内容、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关联,从而赋予其个人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把握学习者与学习经验(理解与投入)、学习者与学习同伴(对话与社群),以及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真实与开放)的辩证关系。
 
  吕立杰在“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形态分析框架”的报告中提出,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即达成核心素养的课堂应有什么形态。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她指出,课堂形态的价值诉求要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及其背后的本质理解、迁移应用;要坚持学习者中心,创设探究、体验、实践的经历;要强调教师的引导者角色,创设任务、提供工具、把握节奏,帮助学生学习,以及关注社群的关系形态等。由此,她提出由内容(What)、方式(How)与意图(Why)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课堂形态分析框架,包括知识类型、认知过程、教育者角色以及社群关系的形态等方面。
 
  香港教育大学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助理教授张侨平梳理了当前关于“教师注意”的四个研究视角(认知心理学视角、社会文化的视角、具体学科的视角、专家—新手的视角)以及三种研究框架(学会注意框架、专业注意框架和三点框架)。介绍了相关新进的研究动态,如教师注意的比较研究、基于技术的教师注意研究以及教师注意的发展研究等。
 
  国际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研究新进展
 
  第四场主旨演讲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解书主持。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丁锐在“指向大概念发展的数学教材学习路径分析:以函数思维发展为例”报告中,基于学生大概念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有必要分析并提取教材中隐含的支持大概念发展的学习路径。她首先分享教材中大概念学习路径提取的三维框架(任务类型、年级水平、思维模式),然后以函数思维这一大概念的发展为例,具体说明了如何确定函数任务类型、如何分析函数任务和函数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并最终依据函数任务的数量、对应的函数思维模式以及函数思维的学习进阶三个要素确定了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潜在的发展函数思维的学习路径。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2030项目执行官Miho Taguma作了题为“面向2030的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报告。基于对《OECD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OECD Learning Compass》《Overview of E2030 Curriculum Analysis》等文件的介绍与梳理,指出素养的培养需要融入课程之中;儿童的全面发展依赖三类基础能力与素养的支持:认知基础(读写能力、计数能力、数字素养、数据素养)、社会和情感基础、以及健康基础(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此外,对于生活在不确定且复杂世界中的儿童,为了实现更美好的未来,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变革性能力,如形成新的价值观、承担责任等。
 
本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汇集了国内外著名的教育组织、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多所高校等多方力量,集中探讨了核心素养时代境遇下知识、课程与课堂所面临的多方面挑战与机遇,提供了一场思想广阔、超前、深刻的高质量学术大讨论。来自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美国马里兰州教育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以及中国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11位学者作为特邀嘉宾在研讨会上进行发言与讨论。总计1.1万余人次通过线下参会、学术志直播等多种途径参与此次研讨会。
作者:赵徐州 曾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9-20
 


版权所有:港澳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