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资讯网-免费完整资料
欢迎进入港澳资讯网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港澳资讯网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港澳资讯网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教育变革】未来教育的结构性变革绝不是对传统教育修修补补
2020-08-18 返回列表

       关键词:未来教育;结构性变革;以学生为中心;在线教育
  如果把疫情带来的线上教育实验看作是一项工作,那么,这项工作可以说基本合格。
  打开方式不对,在线教育陷入“非骡子非马”的窘境
  可以说,实验结果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基础设备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可以满足学生过上数字化学习生活的需要。这对于一个教育人口大国、城乡差异巨大的国家来说,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忧的是,2.7亿学生虽然过上了数字化学习生活,但效果参差不齐。前段时间学生返校,河北临西育英学校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结果初一、初二学生都不及格,原本学习较好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平均成绩由95分一下子降到了75分。这个结果让原本以为教学效果会比平时更好的校长刘春华感到十分困惑:“为什么学校高度重视,组织了优秀教师进行在线教学,能用的手段像动漫、微电影、名师教学等都用上了,但还是出现了这样的结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样的疑问恐怕会萦绕在许多教师、校长的心中。在线教育代表未来教育,本应解放广大师生,释放巨大教育潜能,而恰恰相反,这种教育似乎给师生戴上了技术枷锁,反而束缚了他们的手脚。
  教师由传统课堂舞台上的“主演”化身为“霸屏”的“主播”,大大强化了传统“无活力”教育弊端。有调查显示,“教师主控”的在线课堂其活动率为0.83、语言率高达0.81(远高于常模0.68),而学生活动率仅为0.12。在只有10多英寸的屏幕上,即便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仍难以博得学生喜欢。
  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孩子们,带着对网游魅力的美好体验和渴望走进网上学习,一下子变成了“观众”,课堂互动率仅为0.11,就像被捆绑起来的“肉粽子”动弹不得,几乎没有提问,没有互动,没有合作探究等。一面是火焰、一面是冰山,学生恐怕怎么都不会想到在线学习比传统课堂更加枯燥乏味。
  中国教科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学习的交互性和探究性仍显不足”的教学,仅有37.4%的教师表示非常或比较满意,40.4%的家长表示基本满意。几个月下来,广大师生非但没有体验到在线教育的优势,反而还丢掉了传统教学的长处,出现了“非骡子非马”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中国,在发达国家亦是如此。
  为什么原本在校外培训机构广受学生喜欢的在线教育,一到了学校老师手里,就失去了色彩,变了味儿呢?这可能与人们打开在线教育的方式不对有关。传统教学与在线教育本应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在线教育代表的是“高铁”,可是我们却将其当成了传统的“火车”来对待了,其结果是先进技术服务于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不仅难以发挥作用,而且还很蹩脚。
  智能时代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
  在线教育通常是指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代表人类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前瞻性提出地大成智慧教育思想,认为未来教育必将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旨在培养“集大成、得智慧”的新人类教育。今天,钱学森的教育思想彰显时代价值,利用人工智能教学系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人机共育”教育,正成为国际教育的新趋势。所谓“人机共育”教育,是指建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类教师与智能教师(机器)的优势,开发人的潜能和“人机结合”智能,培养“创新人”的新型教育。
  构建“人机共育”教育,需要跳出工业时代传统“三中心”教育,转向智能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
  新范式——“让学生站在学校中央”。未来“人机共育”教育的核心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新目标——培养“创新人”。早在60多年前,麦克卢汉就曾预言,未来电子时代将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人,唐凯麟教授则呼吁培养新技术革命下的“创造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为我国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如何培养“创新人”?面对新世纪的到来,裴娣娜教授曾指出,中国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如何重构以学习力与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学生学习生成发展之路。学习力是指学习能力、动力、态度和创新能力的总和。哈佛大学柯比教授揭示,哈佛大学学生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力。
  新课程——建立能力发展课程体系。在线教育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即应由应试教育体系转为学生能力发展体系,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实现“个人定制”的学习:“一生一课程”“一生一计划”。
  新方式——实现个性化、发现式学习方式。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歇(Andreas Schleicher)曾这样描述未来教育:今天的教育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罗盘,他们要用罗盘去开启自己知识寻求的征程,并且去寻找他们以前所不一定可以找到的答案。这是一种新型教育,在“人机共育”教育构建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化、个性化、发现式学习,在探索、发现中摸索规律,掌握知识。
  新评价——采取增值性评价方式,静待花开。采取增值性评价方式,将学生从传统教学的考试、评比的“竞技场”中解脱出来,这是一场教育变革。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只跟自己比,没有压力,只有探索的乐趣,静待学生“开窍”,最大限度释放孩子潜能。
  教育的结构性变革在哪里
  传统铁路升级为高铁,需要换车、换轨、换体系,教育也一样。实现这一目标,教育信息化就必须要从解决“一招一式”的局部问题,转到重塑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教学方式等上,即从工具应用,转到体系、范式的重构上。其实,早在10年前,我们的《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就警示:信息技术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年,美国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也呼吁教育要进行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对传统教育修修补补。
  “换轨”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国家牵头、顶层设计,集全社会力量攻关。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汇集了300多年来无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智慧,涉及教育教学观念、体制机制、教学、评价、文化和环境等方方面面,要想改革它,需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由国家牵头,进行顶层设计,并集全社会力量进行攻关。
  引入企业创新的“源头活水”。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体。构建“人机共育”教育,应充分发挥企业创新“源头活水”作用,逐步建立“政府引领,企业创新建设,学校参与”的建设模式和工作机制。
       作者:张杰夫 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2019年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院级一般项目:“AI+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GYC2019003的成果〕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08月18日14版

版权所有:港澳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