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道德想象力培养:富技术时代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
随着信息技术的狂飙突进和推陈出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可穿戴设备、全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ChatGPT等新兴技术相继涌现和不断普及,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由此迈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技术时代。平心而论,任何新技术都是在社会经济需要和科技内在逻辑的双重推动下诞生的,其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必然性。但从技术发展史上看,每项新技术的降临往往又伴随着惶恐和不安,“潘多拉魔盒”蕴含巨大价值和无穷机遇,也暗藏着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总之,所有成功的技术在绽放耀眼光芒的同时,也会敲响警钟,需要作出某种交换、承担一定风险。
在被各种技术所浸润的富技术时代,技术的迭代升级更加迅速,一种技术正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另一种技术又接踵而至,竞相登台。面对不断翻滚和日新月异的技术世界,未来的人类社会将是怎样的一幅图景?技术究竟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新兴技术又存在着哪些“黑暗面”和伦理风险?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在短时间内我们还难以完全想象和准确预料。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开展必须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紧扣社会发展的强劲脉搏,响应科技进步的内在诉求,回答时代变革的现实问题,以彰显浓郁的前沿气息和时代精神。因此,置身于富技术时代,学校德育应立足长远,高瞻远瞩,着眼于学生道德想象力(moral imagination)的培养。这里的道德想象力,是指为了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学生对科技活动和技术使用的可能后果和潜在伦理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以合乎伦理的方式应用新兴技术的慎思能力和前瞻能力。笔者认为,富技术时代,学校德育应注重学生道德想象力的培养,其必要性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技术的风起云涌加剧了伦理风险的预知难度。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指出:“技术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当前,各种新技术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3D打印、基因编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尚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混乱甚至是危险的发展初期,可能诱发的伦理风险还晦暗不明,短期内也不会完全显露出来。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革新,未来必定会诞生更多的新技术。面对变幻莫测的技术世界,学生需要像科幻作家那样发挥道德想象力,前瞻性地预估应用行为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发现技术使用背后所隐藏的伦理问题。比如,富有道德想象力的学生比较容易洞察大数据教育应用可能存在的侵犯主体隐私、违背教育伦理、妨害自由意志、窄化知识视野、造成人的异化等风险,进而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和道德的方式谨慎稳妥、安全合理地释放大数据的功能和价值。
第二,和技术一起成长是当今学生的真实生存样态。自上个世纪末数字化大师尼葛洛庞帝提出“数字化生存”概念以来,学界相继创生了很多词汇来称呼伴随计算机、移动手机、网络技术等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如“网世代”(Net Generation)、“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谷歌一代”(Google Generation),不一而足。尽管称谓如此之多,但都揭示了无人不用、无处不用、无时不用技术已成为富技术时代学生的群像。从年龄上看,当今学生大都属于“千禧一代”,技术似乎早已融入他们的灵魂,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轻松玩转多种技术的技术达人。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还会成为科技活动者,直接参与各种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当前学校德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一是有利于学生成为技术的主人,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技术,而不是被其支配、控制和奴役;二是有利于在将来的科技活动中权衡预期受益和负面危害,应对价值冲突,在技术研发阶段嵌入人道原则、无害原则,防止技术异化,规避伦理风险,形成伦理渗透效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第三,有效德育需要积极响应科技发展的时代诉求。实效性问题一直是学校德育没有解决或未能很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学校德育备受诟病的焦点所在。尽管导致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多元而复杂,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德育在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较为滞后,长期以来对新兴技术态度比较冷淡,反应相对迟钝,没有将新兴技术的价值、功能和优势充分利用和发挥出来,用以解决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和新课题,著名的“乔布斯之问”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如今,承载学校德育的母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德育对象亦今非昔比,如果我们依然打算用陈旧的知识、老套的方法和过时的技术来培养时代新人,就如同在汽车时代骑马一样,注定要被时代抛弃。在富技术时代,道德想象力应该进入学校德育的视野,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以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这是因为立足当下,有效的德育实践需要与时俱进,吸纳新鲜内容;而着眼长远,道德想象力的重要价值在于洞察道德问题,探索破解道德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矫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道德难题,更好地面对将来的技术世界。
第四,道德想象力可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想象力是在对他人的思想、情感和境遇感同身受的基础上理解和调整当下行动的一种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和角度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点在于对尚不明朗的道德行为后果进行思想实验,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超越现实时空,使不在场成为在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式理解。可见,道德想象力可以通过培养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移情能力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医治普遍性道德冷漠的一剂良药,有利于学生从“占有式单子个体”向“共存性类主体”转变。如今正处于技术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人类面临的伦理挑战和道德问题空前严峻,任何人发明和使用技术之前都应审慎思考,尊重和关心他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凸显伦理关怀,让冰冷技术彰显生命的温暖、人间的温情和人性的温度。
总之,道德想象力有助于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提升技术发明者和使用者的道德敏感度,更有助于规避技术应用的社会危害和伦理风险,帮助行为主体作出更为客观的道德判断。因此,道德想象力应该成为富技术时代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而解放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就成为学校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学校德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德育变革的大数据赋能与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2FKSB03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邹太龙 湖北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