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以创新变革实现民办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民办学校的发展战略选择不仅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而且影响整个教育体系质的跃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办教育还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政府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基础教育变革中,民办学校需通过改革创新为自身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一是探索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育模式,二是创造与公办教育协同发展的新途径,三是开辟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新赛道。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源自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和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40多年来,民办教育对促进教育普及、提供教育选择、推动教育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近些年,随着教育普及和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都迎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民办学校承担什么使命、面临哪些挑战、如何选择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而且影响整个教育体系质的跃升。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了系统阐述。笔者认为,教育强国有一个核心指标,就是为每一个孩子都成才创造机会和通道。不管是教育质量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增强,还是获得国际认可,最终都取决于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学生,落实到我们的学生发展得怎么样。如果不改变追求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不改变“小眼镜”“小胖墩”“豆芽菜”,不改变没有止境的教育竞争和内卷,一切都将是徒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力,只有让它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国家才有活力、有创造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样,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核心就是要使教育更加个性化,张扬每个孩子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力,服务其一生发展,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应忽略这个核心。实际上,我们大多数学校与这个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民办学校改革创新应围绕这个核心,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也源于坚持这个核心,教育发展的新技术、新赛道、新动能,最终还是要围绕这个核心。下一步民办教育发展,需要厘清三个重要认识和战略问题。
一关于民办教育的新价值新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经对民办教育的价值作出重要定位:“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促进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经过十几年发展,从发展规模上看,尽管最近两年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占比显著下降,但是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在校生数量仍然分别占总数的33.54%和16.96%,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也规定了民办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民办教育在未来仍将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增长趋势上看,尽管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入学人数会继续下降,但是在终身学习、社会化学习的意义上,民办教育仍然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从促进改革的意义上看,民办教育具有体制机制灵活、跨界整合资源的优势,具有市场化生存的危机感、主动求变的动力,将继续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先锋,发挥“鲇鱼效应”。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办教育还有两个重要使命。一是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民办学校要与公办学校一起,弥补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之间的差距,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成长机会。发挥社会差距“平衡器”而不是“放大器”的作用,是民办学校的时代使命。在公办教育本身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学校发展差距仍然明显的情况下,民办教育提供了不同的选择,缓解了公办学校的择校压力,适应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是作为促进政府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对民办教育的引导、规范和支持,也是政府学习现代教育治理方式、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在解决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些难题的同时,政府也在改变自身。政府对公办学校惯用的以行政指令为主的管理方式,用到民办学校就会遇到问题,而这种旧的管理方式正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对象。在民办教育管理实践中,有些地方政府采取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做法,遇到反弹后作出调整,正是民办教育推动政府教育管理方式进化的过程。
二 关于民办教育生存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来民办学校遇到严峻的发展困境,甚至生存压力,直接原因似乎来自政策调整,例如调减民办义务教育和非普惠性学前教育规模占比,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资本运作降温,制定实施公民同招等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影响了社会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总体预期。但其实,当前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治理措施逐步实现规范化常态化,政策实施进入平稳期,对民办教育的冲击已逐步减缓和降低。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面临的最大威胁,首先来自适龄人口的减少。2016年,全国新出生人口1867万人,2017年下降了100多万人,2019年下降到1465万人,2023年骤降到905万人。这种变化目前已经显著影响幼儿园的生源供给,并将开始影响小学。当然,适龄人口下降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会产生严重影响,但民办学校的抗压能力更弱,所受威胁必然更大。
除人口因素外,今后民办学校发展的主要挑战将来自自身,许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还没有从理念上和行为上适应法律、政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些民办学校举办者和管理者的办学理念还停留在分类管理之前、生源充裕的阶段,从办学目的上,不主动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学校分类登记做准备,继续采取一些短期行为,利用规避监管获取经济利益;从培养模式上,仍然以严管理强训练追求分数、分快慢班等方式吸引生源,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对新课程方案实施不重视,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着力不够;从发展方式上,仍然坚持增加招生规模、兴办新学校、扩大教育集团等外延发展方式,忽视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打造;在内部管理上,规避非营利组织治理原则和法律规范,举办者“一言堂”、内部人控制、家族化治理较为普遍。民办学校如果抛弃自身主动求变的长处,仍以过去的理念、方法、模式对待学校发展,那么必然使学校在未来竞争中身处劣势,甚至遭到淘汰。
三 关于民办学校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
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正在引领我们的教育发生格局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数字化强劲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层和学校创造力的激发,是教育发展新动能所在。在当前的基础教育变革面前,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民办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始终在于适应国家、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新需求。民办学校是教育创新的能动因素,也要通过改革创新为自身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一是探索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育模式。育人方式改革是教育创新的主赛道,理念和情怀是变革的先导。基础教育不能继续无止境地追求高分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要求每个学生每科都考优秀是不正常的,应该让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呈现出显著的趋势:更加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更加注重家校社合作育人,更加注重学段贯通和学科融合,更加注重以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等,所有政策都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面向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民办学校在竞争中创新发展,主要还是围绕这些改革趋势做文章,特别是在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构建新型家校关系、引进STEM课程和促进学科融合、发展个性化学生社团、创造温馨和谐的学校文化等方面彰显优势,办出特色。
二是创造与公办教育协同发展的新途径。近几年,政府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统筹规划管理的趋势越发明显。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多样,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格局性设计,蕴含着对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新定位。学前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应致力于提供安全、优质、普惠的教育服务,积极发展普惠性幼儿保育,与区域内幼儿园协作开展优质课程共享、教师联合教研,主动融入与公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要与公办学校一起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条件的要以参与或牵头集团化办学、对公办薄弱学校委托管理等形式,为薄弱学校质量提升和乡村教育振兴作出贡献。高中阶段,除少数民办高中名校外,大多数学校应抛弃与公办名校同质化竞争、或为不愿去中职的学生提供兜底选择的办学思路,抓住政策机遇,打造科技、外语、体育、艺术、职普融通等特色高中,为不同基础和志向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三是开辟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新赛道。全民终身学习社会的来临与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是开辟教育新领域、新赛道的重大机遇,也是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大蓝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化正在推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迎来全面变革。当前,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不同群体日常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精准需求还有待满足,巨大的学习服务市场尚待开发。面对全民终身学习社会的巨大需求,政府财政的作用终归有限,需要社会资源、资金的广泛参与,这也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民间资金资本、数字和智能技术、无限教育需求三者结合,必将塑造教育发展的新动能,创造多样化的教育新模式。
作者:王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