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港澳资讯网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港澳资讯网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港澳资讯网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创新教育】以现实主义态度落实义务教育新课标
2022-06-20 返回列表
 
近期,对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的各种解读颇多,提出了很多新要求,给老师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众所周知,新课标是需要每个学科都扎扎实实去落实的,落实新课标是一场持久战,对每一位老师而言,都是一种持续的压力。一些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认为,“双减”已经让老师们感到压力很大,再加上落实新课标就更是重上加重,因此对落实新课标有畏难情绪。这是当前落实新课标必须面对的实际情况,不能无视也不能回避,我们需要以现实主义的态度落实新课标。
 
以现实主义的态度落实新课标,首先要从主观上克服畏难情绪,不要被各种名目繁多的解读所吓倒,举重若轻地看待新课标的新要求,化繁为简,把握基本精神,把新课标的理想主义要求与工作实际对接起来,处理好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体现的是一种“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理想,但是这个理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有多年的实践基础,它是对已往双基目标、三维目标的升级,是素质教育的延续,是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行动的继续,不是对过去教学改革的否定,更不是对现实教育的废弃。对每一位教师而言,落实新课标意味着在现实基础上把握住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即“新在何处”,再“向前一步”就行了。
 
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新在何处”?
 
笔者先后作为课标修订指导组、综合组成员,全程参与了课标修订工作,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颁布后,也通过写文章、上电视进行过解读,对“新在何处”深有体会。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高”,课程目标更高了。新课标以培养学生一生都需要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发展”哪些关键素养,从“会做题”转向“会做事”,从“分数挂帅”走向“创新为王”。素养导向是新课标的灵魂,牢牢把握住核心素养这个纲,其他问题如课程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考试评价的优化等就易于解决了。
 
二是“优”,优化了课程结构。新课标对课程进行九年一贯制设计,从纵向上优化了课程内容,如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直到九年级(初中分设为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门课程统一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同时,每一门学科注重大单元、大概念等的设计,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呈现,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而非碎片化的知识点或考点。
 
三是“实”,强调实践教学。核心素养是“会做事”的素养,而会做事只靠纸上谈兵是学不会的。新课标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和跨学科实践,让认识基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到提升。
 
四是“细”,细化了对于教与学的要求。新课标解决了老课标对“学到什么程度”缺乏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问题,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便于老师们落实新课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新课标并不神秘,它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的新理想,但并没有脱离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就上文提到的“优”与“细”而言,新课标是更有利于老师们实施教学的,比老课标更好用,更接地气。同时也必须看到,“高”与“实”,即素养导向与强调实践,的的确确对老师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我们也不要过于夸大这个挑战,不要把培养核心素养看作遥不可及的目标,只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在现有基础上、在“现实”基础上再“向前一步”,就算是落实新课标的初步行动了。落实新课标的难度一定要控制在“跳一跳,摘桃子”的范围内,不要对老师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是现实主义态度的基本内涵,也是实事求是的具体表现。
 
以现实主义态度落实新课标,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其一,处理好知识与素养的关系,不要把知识与素养对立起来。素养是做事的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超越,素养与知识是包含关系,素养包含知识。教知识与教素养不是对立关系,知识教得好,有利于素养的形成。没有知识做基础,素养就成为空中楼阁。严格地讲,“从教知识转向教素养”“从考知识转向考素养”等说法是不严谨的,是不对的,严谨的说法应该是“从单纯教知识转向教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在内的素养”“从单纯考知识转向考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在内的素养”。近几年来,由于素养导向成为强势话语,不少教师尽管内心很清楚基础知识对于学生一生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不敢倡导尤其是公开倡导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其二,处理好记忆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不要把记忆与创新对立起来。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对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都特别重要,于是出现了过于抬高创新能力、贬低记忆能力的风潮,这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在理论上也是讲不通的。在认知能力的清单中,尽管记忆排在最下面,创新排在最上面,但二者都是认知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记忆是创新的基础条件,一个没有记忆力、大脑空空的人是不可能产生创新的,创新无非是大脑将记住的知识进行新的“链接”。没有知识做基础,没有记忆来加持,创新能力就只能是虚无缥缈、看上去很美的海市蜃楼。
 
其三,处理好单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的关系,不要把单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对立起来。现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STEM或STEAM教学等跨学科教学很时髦,它们的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认知能力。新课程方案要求每个学科拿出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教学,就体现了重视高阶认知能力培养的导向。但是千万不要将这些与单科教学对立起来。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单科教学,学生的发展主要靠占到课时总量90%的单科教学,所以不能贬低单科教学的价值,要拿出主要精力改进单科教学。单科教学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认知能力。当下,在不少人的眼中,跨学科教学很高大上,是与培养高阶认知能力挂钩的,而单科教学则低端俗气,只是与传统的知识传授相联系。这种认识无疑是极其错误的。教好自己的那门课,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其四,处理好传统教法与新式教法的关系,不要把新旧教法完全对立起来。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都是需要大力加强的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但是不要视背诵、练习等传统方式为寇仇。这些传统教与学方式依然很有价值,必要的背诵(记忆)、适度的练习(做题)永远必不可少,熟能生巧是一切学习的基本规律。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探究法、发现法在促进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方面效果较差,尤其是对知识基础差、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不仅无效,甚至有害。即便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也不能只是使用探究式、发现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如果这样,可能基础好就变成基础差了。
 
其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不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立起来。强调学生的学,尤其是强调学生的有效学习、深度学习,都是正确且必要的,但强调过头就失之偏颇了。一些专家和教师过于强调学的重要性,甚至严格规定一节课40分钟教师的教不能超过10分钟,还美其名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实际上,由于中小学生行为能力有限,尤其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评价能力有限,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备课,做好课堂设计,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教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与升级,离不开教师教学方式的作用发挥。
 
落实新课标,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观念与能力直接影响新课标能不能落地,以及落地的效果如何。老师们一定要自信,要认识到素养导向的新课标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可以摸到;更要认识到新课标所强调的核心素养、创新能力、跨学科教学、发现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等,与基础知识、记忆能力、单科教学、背诵与练习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等并不是矛盾的对立的关系,素养导向的新课标也不否认其价值,落实新课标甚至还需要以这些为基础。这样就架通了现实教学与课标理想之间的桥梁,也解决了老师们心中的困惑与怀疑。
 
总之,新课标的落实要接地气,要让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能够摸得着、够得着,能够与其先前的做法接得上、连得上。我一向认为,任何教育改革,都要敬畏实践,尤其要敬畏千百万普通教师常态课的教学实践。如果不基于实践,不面向现实,不以现实主义态度推进,反而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把所谓的先进理念与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现实教学对立起来,那么就会铸成大错,甚至会成为笑话。
作者:褚宏启,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中小学管理 宏启观察78


版权所有:港澳资讯网